韩丽董事长谈医养

2018-07-04
韩丽
187


在今天人们已经开始清晰地明白:任何好的供给都必须基于需要的基础上,“十三五”中养老供给侧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不应只停留在理论与理念的讨论与畅想中,“撸起袖子,加油干!”并不等于蛮干,需要及时的总结与反思、系统的梳理,在医养结合迈上第一个台阶后,反思正当时……


社会化养老服务刚需中,伴随医疗护理、康复营养、心理支持、生活照料等不同照顾需求的老人各式各样,需要医疗和养老服务整合的策略不同,标准化市场提供以及单一模式显然无法满足个性需要,私人订制的养老服务就像家庭养老一样由于成本过高,实现中困难重重。唯一的出路是在需求分类基础上,对“服务组合”实行相对标准化的服务方案。


服务分类必然引发养老市场服务供给的精细化定位与区分,建立明确老年客群入选和排除标准,以确保进入统一服务层级或定位服务机构老人在需要方面的相对同质化,才能实现服务提供养老服务的相对标准化。

大的方面寻求差异化发展,小的层面集中同质化的客群,是养老市场面对客群细分后供给侧改革的关键。

说到的医养结合,我们也从这个关键说起……

医养结合形式之一

“医+养”养老服务模式

“医+养”养老服务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以谁为主,为谁服务,做什么服务的问题。“医+养”是以医疗护理专业行为为主体,配合以“养”的服务,这里的养不是养老,是一定阶段或时间下的照料。这类服务可以简单理解为因为疾病或年老能力下降导致的失去某种程度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人,通过一段时间(而非长久或永久)提供一整套的医疗健康支持、专业护理康复、生活照料及社会心理支持等服务,这些服务的主体是以医疗护理行为为主,同时辅佐以生活照顾与社会资源的提供。


该类型的服务定位近似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持续为患有慢性疾病、急性病恢复期或处于伤残状态下,即功能性损伤者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鉴于提供此类服务需要更多依靠医疗护理康复等专业服务资源,最终的目的是以提升服务对象最大可能的独立、自主、参与、个人满足及人格尊严,改善生存质量为目标,因此,提供此类服务的机构更需要以卫计委审批和监管的医疗机构为主。

主要服务对象及来源

急性病恢复期和中、长期康复者。此类对象主要来源于医院,在急性病治疗后,有出院后延续或持续护理康复专业服务的需要。

重症疾病和肿瘤晚期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维持性治疗、基本的生活护理和长期的情感支持,需要专门的机构来满足患者和患者家庭的需要。

老年人同时伴有多种慢性疾病,自理能力下降,依赖程度增高,伴有家庭或养老机构照顾能力不足引起的疾病反复发作,频繁住院者……

提供机构的主要类型

康复院

护理院

社区家庭病床或带有医疗服务能力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等

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见图1)y001.JPG

基本医疗服务

专业康复治疗与训练

护理服务,包括基本护理服务、治疗性护理服务

健康管理

协助转诊服务

后勤保障服务等

(图1 “医+养”养老服务模式的主要服务内容)

医养结合形式之二

“养+医”养老服务模式

“养+医”养老服务模式是以养老服务为主体,配合以基本医疗和保健功能,这里的医不再是指一般意义的医疗,因为大多数老人自医疗机构中完成的疾病的诊断和医学意义上的治疗,在这里多进行的是后续的健康管理、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大健康意义上的医疗健康概念。这类服务首先基于年龄增加后机体各系统、器官出现的各种老化,导致的生理、心理、社会机能的下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自理不足或心理、社会功能受损,这种能力下降会伴随着老年生理衰弱、多种慢病等,老人需要在解决生活照料的同时,加强疾病监测、健康管理、日常服药管理、紧急医疗援助等。

(图2 “养+医”养老服务模式的主要服务内容)

该类型的服务定位仍主要是养老服务为主,提供服务的主体为养老机构,但需要配置医疗资源,可以是内设医疗机构,也可以是与医疗机构协议服务提供。鉴于提供此类服务需要更多依靠养老服务资源,最终的目的是以减缓老龄化带来的能力下降,尽可能协助老人延缓衰老的进程和并发症出现的速度与程度,维持尽可能高的生存质量为目标,因此,提供此类服务的机构更需要以民政审批的养老机构为主。

主要服务对象及来源

巴氏量表60分以下,重度失能、有废用综合症风险

中重度及以上认知功能障碍,或者有跌倒、噎食、压疮等高护理风险者

带有多重慢性病、且病情较为复杂、服用多种药物,存在照顾风险者等

提供机构的主要类型护养型或护理型养老院

养老院中有医疗服务提供,如内设医务室或有与医疗机构协议的医疗服务提供

CCRC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等

提供的主要服务内容(见图1)

y002.JPG

基本生活照料

心理社会支持

膳食与辅具服务

健康管理

医疗巡诊和协助就医

专业护理(服务管理)等